1997年起火透福州的华榕超市十余家连锁店,今年元旦过后纷纷停业,似乎是要在激烈的零售业竞争中悄然隐退;曾经颇有人缘的大华都准备主动将自己拥有的五里亭卖场、华都商厦地下卖场及五一路广场店1层的场地所有权,转租给好又多集团,抽身退出超市业。与此同时,永辉超市迅速崛起,家缘超市被挤破门。榕城本土超市业的“潮起潮落”,让人们不禁感慨万分。
自从麦德龙、沃尔玛、家乐福等国际三大零售业巨头大举进军福州,迅速打破了这个城市商业领域的平静,福州商界从此“地震”频发。
在福州的商业零售圈的起起伏伏中,最让福州市民愕然的莫过于华榕连锁超市接二连三地关门。华榕超市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0月,是一家跨地区、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。1996年初,首批8家连锁店在福州开张。华榕超市以“平民化、廉价性”为口号,兴盛一时,发展迅速。到1998年底,华榕超市连锁店达91家,其中加盟店39家。当时,“华榕”不仅在省内开店,还把连锁店开到了江苏、安徽等省外城市。1998年,“华榕”的营业额达3.4亿元,资产总额达1.76亿元。然而,仿佛是一夜之间,“华榕”由盛而衰,而且衰败得如此突然而迅速,让人措手不及。
榕城本土超市到底怎么了?从表面上看,祸起麦德龙等超市巨无霸的半道杀出。原本风风火火的华榕等本土超市,在上个世纪末突然增加麦德龙等三家强劲竞争对手,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了。价格竞争、服务竞争、货品竞争天天都在开仗。福州五四路华都超市,居然在去年底采用1333元甩卖29英寸大彩电的噱头争抢顾客,引来福州郊县农民半夜携被子到店铺前排队。而就在华榕等超市墨守成规地经营同时,进入福州商业圈的沃尔玛却毫不心慈手软。它不仅仅在超市卖日常用品、廉价电器,还把水果、蔬菜、熟食等集贸市场行货引入超市。更令同行心惊肉跳的是,沃尔玛把快餐桌椅摆进超市空地,在超市购物或者在超市附近活动的市民,定时可以前来享用廉价、舒适的午餐。在商品采购上,洋超市们严格依照国际惯例,尽可能避免采购中间环节,使自己所售商品做到直接从生产基地搬上货架,成本的下降为商品价格的下调提供了更大的空间。而这一招,恰恰捅到了那些本土超市的痛处。以一瓶茅台酒为例,在东街口地下超市卖到300元的茅台,到了沃尔玛却只需要花270元就能买到。
然而,如果仅仅将本土超市的衰微归罪于洋超市,而不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,就不免有些片面了。实际上,以华榕为代表的一批老超市的经营理念、模式、格局和竞争手段都显然已经落伍,在大举进攻的洋超市面前,显得力不从心,发生变故是迟早的事。总结那些一夜之间被“政变”超市的得失,可以归结为“三个忽略”:一是忽略管理,“大企业病”积重难返,盲目地扩大员工队伍,加大内耗,无法抵御采购中的腐败;二是忽略市场变化,货物品种单一,价格居高不下;三是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,产品结构简单,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、全方位的需求。某些大卖场实质上是“卖场农贸化”,如单靠柜台承包出去,就认为是“引进”、“开放”,事实上是低层次的农贸市场行为。不少经济专家还认为,那些大商场、卖场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信誉度不够,没有与供货商建立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。“大华都”放弃了百货、家电的强项,经营起超市,并盲目扩大投资战线,未能实现专款专用。同时由于货款资金缺口大,“供血”不及,只得一次次给供货商开空头支票。
对于本土超市眼下遇到的重重困难,福州商业领域的管理者态度相当坦然。福州市财委副主任胡冀闽告诉记者,眼下超市业成也好败也罢,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。在洋超市介入竞争的大背景下,本土零售业的震荡在所难免。从“业态”看,二战以后传统的“百货超市”就成了“夕阳产业”。这些产业被像沃尔玛、麦德龙这样的价格便宜、品种繁多、服务优质、采购便利的网络化仓储式超市替代,是必然的。像东街口小小的地方竟集中了四五家大型超市,大大分流了顾客群。若没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价格优势,难免撑不下去。这种种震荡,标志着福州商界开始进入一个重新洗牌的新阶段,适者生存,劣者则必然要被市场淘汰出局。
洋超市来了,本土零售业的春天是否就此一去不复返?耐人寻味的是,与华榕等举步维艰的现状相反的是,新兴的福州永辉连锁超市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抢占着越来越大的市场。作为一家已拥有9家百货超市和4家生鲜食品超市的大型超市集团,“永辉”俨然已成为本土超市新的领军人物。“永辉”的成功,在于牢牢掌握住中国消费特色,针对本地的消费市场,进行合理定位,积极向规范化的农贸业拓展,实行超市农贸化。这样的市场定位,不仅赢得不错的口碑,也避开了热点竞争,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,在与洋超市的对抗中丝毫不处于下风。
透过永辉红火的现象,人们不难发现,像永辉等一些本土超市因符合了中国特色,它们的“风起云涌”也是势在必行。反之,一些本土超市竞争门槛低,企业内部环境、文化不健全,经营理念仍摆脱不了“国企”模式,落马也是正常现象。在这场重新洗牌的大格局中,本土零售业如果能够准确定位自己,借鉴先进经营理念,同样能够在洋超市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找到立足的根本。本报记者陈岳